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广西玉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其他栏目 > 文件资料 > 部门文件
发文单位:玉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文日期:2022年01月10日
标  题:玉林市国资委关于印发《关于提升玉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文字号:玉市国资发〔2022〕9号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0日

玉林市国资委关于印发《关于提升玉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22-01-10 15:30     来源:玉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监管企业:

现将《关于提升玉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玉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2年1月10日        



关于提升玉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玉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创新动能,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国有企业发展新优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柳工集团时提出的关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建立创新平台库、创新企业库、创新项目库、创新产品目录库、创新人才库“五个库”为抓手,推动企业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创新型的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玉林“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做出贡献。

二、积极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争当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到  2025年,以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制造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初步显现,力争市直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翻一番。到2035年,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区市级国资系统科技创新前列,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先进行列,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三、聚力攻坚科技创新主战场

坚持把产业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双链协同”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实施“强基补链”专项行动,攻坚“卡脖子”技术,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形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市场竞争优势。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点产业工程化攻关,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聚焦主业推进创新,整合上下游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支持监管企业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幅提升创新支撑发展能力;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创新,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支持乡村振兴等领域实施创新,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

四、全力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坚持把打造重大创新平台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瞄准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行业领域技术瓶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和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市国资委建立企业创新平台库,争取自治区和市的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定期向社会发布。将企业所属科研院所转型打造成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2023年前监管企业至少有1个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到2025年,每户监管企业至少有1个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以及一批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五、奋力培育一批优质创新企业

实施科技强企专项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我市国有企业对标国内外一流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优质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双百行动”企业和“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创新发展,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打造成为科技领军型企业。积极参与市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市国资委建立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库,争取自治区和市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形成一批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支持企业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研究院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各企业加强合作交流,组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搭建科技创新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企业需求和社会资源高效对接。

六、建立健全企业创新项目和产品库

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开发创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国资委建立健全企业创新项目库,推动形成“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工作机制,重点支持监管企业的数字化云大数据平台项目;智慧水务、智能立体停车等项目;矿产资源产业链等项目。市国资委建立健全企业创新产品目录库,每年定期向全社会发布企业重大创新产品成果,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市场化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成果技术转化,扩大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力。

七、培育壮大企业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引进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政策。扩大人才引进方式,利用好自治区各部门组织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的引才项目及各类平台,引进高质量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顶尖人才,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数量多、素质高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建设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流的科技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团队品牌培育计划,打造领军型创新团队品牌。市国资委建立健全企业创新人才库,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科技型企业管理人才等入库管理。

八、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开展行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策划、实施和优化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打造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企业规模化集成应用,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企业,实现作业现场全要素、全过程自动感知、实时分析和自适应优化决策。支持企业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字营销网络等。

九、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力争国有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增长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主动衔接《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支持。支持创新型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支持企业以创新项目为主体争取产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等支持。市国有资本收益对企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予以支持。

十、强化科技创新考核激励

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对企业创新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开展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时,将企业研发费用全额视同利润加回,对核心技术攻关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倍加回;对承担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突出成绩或实现重大突破的,在年度考核中给予额外加分奖励;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在国内国际行业标准制订中取得重大突破,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予量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在任期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对企业在核心技术探索性试验中产生的失误、错误和损失,在考核中不作负面评价。推动工资总额分配向企业科技人员倾斜,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骨干人才薪酬可按市场化对标方式确定。支持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灵活开展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在科技成果转化新设公司时,核心骨干人员(企业负责人除外)需持有子企业股权的,可报经集团公司批准后实施。

十一、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大力弘扬科技人员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开展企业创新创业奖励表彰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选树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创新氛围。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容错纠错有关规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大科技创新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力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防控能力。

十二、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市国资委负责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制定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协调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各企业要切实履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主体责任,围绕主业选择创新方向,落实科技创新主体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从上到下,责任到人,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文件下载: